遠離舒適圈 大學生這樣過暑假
赴偏鄉蹲點15天,以鏡頭挖掘在地故事
作者:林珮萱 │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5年8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50期 瀏覽數:27,850+
多數人都出過國,但你有沒有到過台灣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住上十天半個月?
來自彰化的洪韵軒和陳薏安,即將從大三升上大四,今年她們捨棄旅遊玩樂,選擇要在兩人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留下不一樣的回憶。
7月5日,兩人脫離熟悉的生活,前往從沒聽過的林子內,在這裡住上15天。
林子內,位於台南市白河區汴頭里。車輛從二高交流道下,往關子嶺開2公里,在竹子門指標處往前2公里,直到林子內教會指標,再走1.6公里,便可抵達。
這裡是南94線的終點。正如其名,因為是路的盡頭,早年又有竹林滿山,得名「林子內」。
村莊有百來戶人家,和許多鄉村一樣,青壯年人口常在外地工作,在地生活的以長者和孩童居多。「騎車10分鐘才有便利商店、騎20分鐘才有夜市」的林子內,並非觀光勝地,洪韵軒和陳薏安別說來過、就連聽都沒聽過,怎麼會願意來住上半個月?
兩人一組徵選 邊拍片邊服務
搭起橋梁的是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多年的「蹲點.台灣」計畫。2009年起,中華電信基金會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舉辦第一屆「蹲點.台灣」,由大學生兩人一組報名,通過徵選後,利用暑假到全台各處社區,展開15~20天蹲點服務。近幾年來已成許多大學生首選暑假活動。
每組學生有兩項任務,一是拍攝一支紀錄片,二是做社區服務,強調「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讓青年以實際行動認識台灣土地,將專業知能導入社區。
累積過去六屆,已有37所學校、40個不同科系、258位大學生參加,走遍台灣50多個偏鄉社區與部落,紀錄超過1250分鐘的在地影像。
多數人都出過國,但你有沒有到過台灣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住上十天半個月?
來自彰化的洪韵軒和陳薏安,即將從大三升上大四,今年她們捨棄旅遊玩樂,選擇要在兩人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留下不一樣的回憶。
7月5日,兩人脫離熟悉的生活,前往從沒聽過的林子內,在這裡住上15天。
林子內,位於台南市白河區汴頭里。車輛從二高交流道下,往關子嶺開2公里,在竹子門指標處往前2公里,直到林子內教會指標,再走1.6公里,便可抵達。
這裡是南94線的終點。正如其名,因為是路的盡頭,早年又有竹林滿山,得名「林子內」。
村莊有百來戶人家,和許多鄉村一樣,青壯年人口常在外地工作,在地生活的以長者和孩童居多。「騎車10分鐘才有便利商店、騎20分鐘才有夜市」的林子內,並非觀光勝地,洪韵軒和陳薏安別說來過、就連聽都沒聽過,怎麼會願意來住上半個月?
兩人一組徵選 邊拍片邊服務
搭起橋梁的是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多年的「蹲點.台灣」計畫。2009年起,中華電信基金會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舉辦第一屆「蹲點.台灣」,由大學生兩人一組報名,通過徵選後,利用暑假到全台各處社區,展開15~20天蹲點服務。近幾年來已成許多大學生首選暑假活動。
每組學生有兩項任務,一是拍攝一支紀錄片,二是做社區服務,強調「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讓青年以實際行動認識台灣土地,將專業知能導入社區。
累積過去六屆,已有37所學校、40個不同科系、258位大學生參加,走遍台灣50多個偏鄉社區與部落,紀錄超過1250分鐘的在地影像。
遠離舒適圈 大學生這樣過暑假
赴偏鄉蹲點15天,以鏡頭挖掘在地故事
作者:林珮萱 │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5年8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50期 瀏覽數:27,850+
多數人都出過國,但你有沒有到過台灣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住上十天半個月?
來自彰化的洪韵軒和陳薏安,即將從大三升上大四,今年她們捨棄旅遊玩樂,選擇要在兩人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留下不一樣的回憶。
7月5日,兩人脫離熟悉的生活,前往從沒聽過的林子內,在這裡住上15天。
林子內,位於台南市白河區汴頭里。車輛從二高交流道下,往關子嶺開2公里,在竹子門指標處往前2公里,直到林子內教會指標,再走1.6公里,便可抵達。
這裡是南94線的終點。正如其名,因為是路的盡頭,早年又有竹林滿山,得名「林子內」。
村莊有百來戶人家,和許多鄉村一樣,青壯年人口常在外地工作,在地生活的以長者和孩童居多。「騎車10分鐘才有便利商店、騎20分鐘才有夜市」的林子內,並非觀光勝地,洪韵軒和陳薏安別說來過、就連聽都沒聽過,怎麼會願意來住上半個月?
兩人一組徵選 邊拍片邊服務
搭起橋梁的是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多年的「蹲點.台灣」計畫。2009年起,中華電信基金會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舉辦第一屆「蹲點.台灣」,由大學生兩人一組報名,通過徵選後,利用暑假到全台各處社區,展開15~20天蹲點服務。近幾年來已成許多大學生首選暑假活動。
每組學生有兩項任務,一是拍攝一支紀錄片,二是做社區服務,強調「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讓青年以實際行動認識台灣土地,將專業知能導入社區。
累積過去六屆,已有37所學校、40個不同科系、258位大學生參加,走遍台灣50多個偏鄉社區與部落,紀錄超過1250分鐘的在地影像。
15日上午,當地活動中心大禮堂,近50位長輩們圍著大圓圈,由老人福利協進會人員帶領,舞動著四肢做健康操。楊媛甯和甘紫吟也在裡頭,帶著長輩做操。
深入現場 看見老化問題嚴重
年輕的心已懷抱著對社會深切的關懷。平常在學校學得再多,資訊總是靠冰冷的器材傳遞,「想了解社會現狀、許多人的問題,為何不到第一現場?」家住新北市的楊媛甯反思。
甘紫吟來自高雄,媽媽是護理師,家中還有90多歲的阿祖,阿公、阿嬤也都生活在一起,因此向來關心長輩照護的議題。
這次兩人在口湖鄉實際跟拍長者的生活,深入了解在地老化的嚴重性,也體驗雲林農業大縣的生活面貌。幾日時間,楊媛甯和甘紫吟已對雲林有新的認識,以前只知道雲林有漁業和養殖水產,其實農業和畜牧在這裡同樣是重要產業。
「每個地方都需要年輕人,」兩人認為年輕人有責任多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更有使命要多走入不同角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土地會教人,」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林三元觀察,最初推動蹲點,是要讓傳播科系的大學生,能把專業知能帶入全台各地傳播資源弱勢的社區。執行後卻有意外發現,「蹲點學生回來都跟我們說,自己學到的更多!」後來已不限傳播科系。
雖然拍攝紀錄片依然是蹲點任務之一,但攝影技巧的好壞,對學生已非重點。藉由蹲點,看見別人,同時也能看見自己,甚至是「看見自己原本不知不覺的事情,」林三元形容。
到陌生的環境蹲點,和背景不同的人互動,讓長久以來被框在制式教育下已然「麻木」的學生,點燃對生活的感受力。
學生的收穫,有的是啟發對陌生人事物地的熱情,也有走出舒適圈、對自我突破的成長,更多的是打開視野、懂得接納不同觀點與文化的包容。
有學生將蹲點經驗發展成為畢業製作題目。政治大學廣電系李旻芮和劉冠琳拍攝的《花蓮鐵份部落Afih》,紀錄花蓮縣玉里鎮原住民部落,探討當地稻米產銷班的利潤分配問題,呈現部落人口老化、隔代教養等現象。
已經當做四屆蹲點據點的林子內教會牧師蕭瑞巧觀察,當地孩子看到外地來的大哥哥、大姊姊懂很多,影響孩子更有學習求知的欲望,雙方均有好的刺激。
雲林縣口湖鄉老人福利協進會督導吳國良也認同,當在地青年看到外人都有心要協助家鄉轉變,「自己人怎麼能置身事外?」間接能打動青年回鄉。
體驗生活就是珍貴的學習。大學生可以選擇不當「酸民」,離開舒適圈,做個能夠關懷生命、願意付出的「有感」青年!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9310_4.html
多數人都出過國,但你有沒有到過台灣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住上十天半個月?
來自彰化的洪韵軒和陳薏安,即將從大三升上大四,今年她們捨棄旅遊玩樂,選擇要在兩人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留下不一樣的回憶。
7月5日,兩人脫離熟悉的生活,前往從沒聽過的林子內,在這裡住上15天。
林子內,位於台南市白河區汴頭里。車輛從二高交流道下,往關子嶺開2公里,在竹子門指標處往前2公里,直到林子內教會指標,再走1.6公里,便可抵達。
這裡是南94線的終點。正如其名,因為是路的盡頭,早年又有竹林滿山,得名「林子內」。
村莊有百來戶人家,和許多鄉村一樣,青壯年人口常在外地工作,在地生活的以長者和孩童居多。「騎車10分鐘才有便利商店、騎20分鐘才有夜市」的林子內,並非觀光勝地,洪韵軒和陳薏安別說來過、就連聽都沒聽過,怎麼會願意來住上半個月?
兩人一組徵選 邊拍片邊服務
搭起橋梁的是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多年的「蹲點.台灣」計畫。2009年起,中華電信基金會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舉辦第一屆「蹲點.台灣」,由大學生兩人一組報名,通過徵選後,利用暑假到全台各處社區,展開15~20天蹲點服務。近幾年來已成許多大學生首選暑假活動。
每組學生有兩項任務,一是拍攝一支紀錄片,二是做社區服務,強調「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讓青年以實際行動認識台灣土地,將專業知能導入社區。
累積過去六屆,已有37所學校、40個不同科系、258位大學生參加,走遍台灣50多個偏鄉社區與部落,紀錄超過1250分鐘的在地影像。
15日上午,當地活動中心大禮堂,近50位長輩們圍著大圓圈,由老人福利協進會人員帶領,舞動著四肢做健康操。楊媛甯和甘紫吟也在裡頭,帶著長輩做操。
深入現場 看見老化問題嚴重
年輕的心已懷抱著對社會深切的關懷。平常在學校學得再多,資訊總是靠冰冷的器材傳遞,「想了解社會現狀、許多人的問題,為何不到第一現場?」家住新北市的楊媛甯反思。
甘紫吟來自高雄,媽媽是護理師,家中還有90多歲的阿祖,阿公、阿嬤也都生活在一起,因此向來關心長輩照護的議題。
這次兩人在口湖鄉實際跟拍長者的生活,深入了解在地老化的嚴重性,也體驗雲林農業大縣的生活面貌。幾日時間,楊媛甯和甘紫吟已對雲林有新的認識,以前只知道雲林有漁業和養殖水產,其實農業和畜牧在這裡同樣是重要產業。
「每個地方都需要年輕人,」兩人認為年輕人有責任多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更有使命要多走入不同角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土地會教人,」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林三元觀察,最初推動蹲點,是要讓傳播科系的大學生,能把專業知能帶入全台各地傳播資源弱勢的社區。執行後卻有意外發現,「蹲點學生回來都跟我們說,自己學到的更多!」後來已不限傳播科系。
雖然拍攝紀錄片依然是蹲點任務之一,但攝影技巧的好壞,對學生已非重點。藉由蹲點,看見別人,同時也能看見自己,甚至是「看見自己原本不知不覺的事情,」林三元形容。
到陌生的環境蹲點,和背景不同的人互動,讓長久以來被框在制式教育下已然「麻木」的學生,點燃對生活的感受力。
學生的收穫,有的是啟發對陌生人事物地的熱情,也有走出舒適圈、對自我突破的成長,更多的是打開視野、懂得接納不同觀點與文化的包容。
有學生將蹲點經驗發展成為畢業製作題目。政治大學廣電系李旻芮和劉冠琳拍攝的《花蓮鐵份部落Afih》,紀錄花蓮縣玉里鎮原住民部落,探討當地稻米產銷班的利潤分配問題,呈現部落人口老化、隔代教養等現象。
已經當做四屆蹲點據點的林子內教會牧師蕭瑞巧觀察,當地孩子看到外地來的大哥哥、大姊姊懂很多,影響孩子更有學習求知的欲望,雙方均有好的刺激。
雲林縣口湖鄉老人福利協進會督導吳國良也認同,當在地青年看到外人都有心要協助家鄉轉變,「自己人怎麼能置身事外?」間接能打動青年回鄉。
體驗生活就是珍貴的學習。大學生可以選擇不當「酸民」,離開舒適圈,做個能夠關懷生命、願意付出的「有感」青年!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9310_4.html
318位大學生 暑假偏鄉「蹲點‧台灣」
由中華電信基金會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主辦的第七屆「蹲點‧台灣」,今(6)日舉辦行前記者會。今年共有69校、90多個不同系所的大學生參與甄選,最後總共錄取318位學生,其中個人組將於暑假前往偏鄉部落蹲點15天,透過一手服務、一手紀錄的過程,體驗學習台灣各個角落的在地文化,為這個暑假留下難忘的記憶。
中華電信基金會董事長石木標勉勵學生:「年輕人生長在網路世代,創新力十足,「蹲點‧台灣」活動鼓勵年輕人走出教室,將不一樣的思維帶入台灣各個角落。」針對現代網路與雲端科技的發展與趨勢,石木標董事長也鼓勵學生透過「一手記錄、一手服務」的過程,善用數位科技,和在地民眾共同激盪新的創意、新的想法,同時讓自己也能夠有不一樣的視野。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曾國峰也肯定7年來「蹲點‧台灣」活動的正向影響,讓大學生有機會實踐課堂的知識、看見社區的實際樣貌;讓改變不只發生在社區裡,也發生在自己的內心,成為生命的養分。
第七屆「蹲點‧台灣」新增「青年公益家」獎項,特別邀請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參與評選。在行前記者會中,李偉文透過短片表示,「蹲點‧台灣」最棒的地方在於讓大學生用謙虛誠懇的心態進入社區,成為當地的一份子,進而學習在地養分,「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過程」。他也勉勵現場百位出席訓練營與記者會的代表學生,在蹲點的過程中要找到在地的優勢,並且將美好的訊息帶給世界,相信會給世界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