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吾:台灣文創「氣虛」 應從培育人才下手
|
| ||
導演李安說,「台灣電影格局小,氣虛了點」,我認為,營造培育人才的好環境,讓人才投入文創產業,才能改善文創「氣虛」的體質。
文創產業「體驗經濟」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創造出令消費者難以忘懷經驗,塑造感官與情感的整體認同,如以大眾流行文化而言,最寶貴資產就是「人才」,也就是「創作者」。 簡單分類,文創產品的創作者例如流行音樂創作、電影劇本創作等,可以通稱為「創作端」,後續的製作公司、經紀人、發行商、平台業者與媒體介面通稱為「整合端」。 創作端依實力不同,可分為70分以上的「巨星」、40分至70分的「明星」,以及0分至40分的「新星」,分數愈高人數愈少。 就像美國大聯盟一樣,資質夠、情緒穩定,立即可以打大聯盟的球員可遇不可求,70分以上的「巨星」雖然是票房保證,卻最難求,如同萬中選一。 因此40分至70分「明星級」的創作人才,反而是支撐文創產業市場的重點,這些人如有適當的培育與養成,將有機會成大器;而40分以下的「新星」,必須先測試市場的接受程度。 但實際的狀況是,許多人投入文創產業,只想直接做整合或銷售,不想培孕創作者,因此「提供創作者育成的機會」才是文創產業落地生根、遍地開花的關鍵因素。 許多有創意、潛力的創作者可能經驗不夠,必須給予機會、不斷磨練,提高他的創作品質,擴大市場性,這就是整合端的部分如製作人、導演與策展人,需要做的工作。 資通訊產品的應用也有助於培育人才,例如將創作上傳進YouTube的平台,以測試市場回饋與反應,再決定發展方向,就是一種測試與篩選的機制。 又如日本動漫「戰鬥陀螺鋼鐵奇兵」商業模式,先讓原創者在漫畫界「試車」,一旦掌握市場後,整合端即介入,推出玩具、動漫、電玩等周邊商品。這就是提供創作者低成本嘗試錯誤的可能性,不管是動漫、藝術家或是歌手,都可以照此模式做,以降低失敗的風險性。 (台經院研究三所所長林欣吾口述)
【2014/01/08 聯合報】
|
全文網址: 林欣吾:台灣文創「氣虛」 應從培育人才下手 | 產業綜合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412814.shtml#ixzz2ptFWvz2n
Power By udn.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