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創業之星】嘖嘖-台灣版Kickstarter群眾募資平台
-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陳湘庭發表日期:2012-03-23
當你看到一個好的作品會「嘖嘖稱奇」?還是發出「嘖嘖」的聲音,然後不屑一顧?「從命名開始,打破一般既定印象,這就是創作的起點。」這是嘖嘖創辦人徐震對於網站命名發想的緣由。徐震和林能為,兩個在國外念書的大男孩,對創意、對設計有著許多想法,因緣際會將兩人兜在一塊,為的是要將所學貢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圖左為創辦人徐震、右為總經理林能為。(攝影/侯俊偉)徐震稱之為「創意歸鄉計畫」,他表示,有許多台灣人在國外已經打下足夠的基礎與經驗,如果這些人願意將國外累積到的創作能量帶回台灣,對台灣的文創產業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在去年9月成立網站,今年2月上線,讓「嘖嘖」成為一個可以讓國外創作者進入台灣市場的跳板。嘖嘖是一個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的創意平台,跟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資平台Kickstarter的概念類似,當你發想到一個很棒的點子,只要有創意,不管是什麼類型都可以自製文字、影片上傳到網站平台,介紹自己的創意,向網友募款,幫助這個想法能付諸實行,讓夢想成真,若達不到募資金額,將全數退款給網友。跟Kickstarter不同的是,嘖嘖的集資者必須提供「實質的回饋」給網友,不能只是放在感謝函上。徐震說,這個網站的關鍵就在於將「預購」及「網路宣傳」兩個概念的結合。他認為,網路平台是宣傳自己最好的方式,因社群媒體的轉載,成本低廉,可以很簡單的找到讓自己曝光的機會。可是,曝光機會是否等於經濟價值?「群眾募資平台就是將資源做最直接的連結。」在這個平台上的創作者,可以直接跟顧客市場接觸,讓顧客直接決定要不要投資他,創作者用自己的產品說話,也用創意證明他有沒有所謂的市場價值。「當一個成品尚未出現,光是點子就能募資到足夠金額,讓創意成真。」受到歐美網站Kickstarter的影響-募資已成功超過5千萬元、募款人數也突破100萬人的成功案例,同時也證明願意出資支持好點子的消費者大有人在。反觀台灣,徐震提到,嘖嘖將會仿效這樣的模式,作為創作者測試市場熱度的一個關鍵平台。網站內容大約有30個創意點子正在評估中,目前以藝文創作、設計為主,未來希望包含更多不同的產業別、收集更多不同類型的創意,而嘖嘖就扮演著顧問的角色,媒合各類型創作者,讓不同專業領域相互激盪。例如設計可以與音樂結合、服裝可以跟飾品結合,同樣一個產品可以變化出更多不同型態的展現,「平台發揮出新型態通路的功能因此誕生。」而嘖嘖在本週五也會舉辦群眾募資的說明會,讓大家了解「嘖嘖」的運作模式。
時間:2012/3/23(五) 20:00-21:30
地點:地下連雲文化空間
100台北市中正區連雲街4-5號
名額上限:30人
收費:免費。報名請上http://bit.ly/zeczec
Q.你們是如何維繫這樣的機制?
在作品提案的過程中,我們親自把關、篩選、審核,另一方面透過長期與創作者密集的溝通,幫助他讓計畫具有更高的執行可能,同時也透過募資方式,讓網友的支持成為實質力量,鼓勵台灣正面創作的能量。Q.眾多案例中有沒有難忘的特殊案例,可以跟我們分享?曾經製作過蘇打綠小情歌MV的插畫家涂皓欽,曾經在2010年出版作品集《散打》,但因金額有限無法順利進到通路,並且從最初的打版、印刷、看樣都要自己來,嘖嘖希望提供創作者一個獨立創作的平台,使創作者專注在創作上,透過嘖嘖,募集到能夠印刷和製作週邊的金額,幫助創作者的創意計畫實現。團隊 Team
6人公司服務 Project
發揮創意、夢想實現的群眾募資平台成立時間 Founded Time
2012年2月主要用戶 user
一般消費者。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論件計酬,公司抽成募資最終金額的5%。為了不讓創意“胎死腹中”
英國《金融時報》 麗貝卡•奈特 2013-01-21 (www.ftchinese.com)達妮•林格爾曼(Danae Ringelmann)是眾籌(crowdfunding)平臺Indiegogo的聯合創始人。她經常回到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Berkeley)哈斯商學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向正在成長中的企業家們講述創業的艱辛。“大家要知道,創業會很艱難,會有起有落,”34歲的林格爾曼說。“但這不是放棄的理由。”而且,有了Indiegogo,缺乏創業資金再也不是站得住腳的理由。Indiegogo是訪問量最高的獨立籌資網站之一。在這個網站上,抱負遠大的企業主、音樂人、藝術家和活動家可以為自己的想法創建線上活動,籌集捐款,並承諾在未來提供回報,如成品的電影、專輯、藝術裝置、新產品,或是讓捐款人看到項目的成功。線上活動的平均時長為45天,不論何時,Indiegogo網站上總有數萬個正在進行的項目。Indiegogo每周向募資成功的活動分發數百萬美元。公司從達到募資目標的活動中提取4%的資金作為抽成,從未能達到目標的活動中提取9%的資金作為抽成。“每天都有許多想法胎死腹中,因為提出想法的人沒有合適的人脈關系,”林格爾曼說,“他們不缺智慧、不缺熱情、不缺職業道德——他們只是少個有錢的叔叔,或是跟銀行沒有關系而已。”林格爾曼曾是華爾街公司的研究分析師,2006年懷著創業想法來到哈斯商學院。她的想法是創立一家能讓影迷支持和參與獨立製片活動的公司。她表示,自己起初打算進入所在城市電影氛圍更濃的商學院,但後來被伯克利“學生的特殊活力”所吸引。“他們雄心勃勃,想要改變世界,但又為人謙遜。”一次到學校參觀時,她得知了全球社會創業競賽。這項商業計劃競賽由哈斯商學院贊助一部分資金,參賽的盈利或非盈利機構設立社會或財務目標,並加以衡量。她回憶道:“我立刻認識到我要參加。”在攻讀MBA的後期,她成為競賽的主辦人員。林格爾曼在商學院入學幾周後認識了埃里克•謝爾(Eric Schell),後者後來成為Indiegogo聯合創始人之一。她向謝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出身工程和技術背景的謝爾拉來了朋友兼前同事斯拉瓦•魯賓(Slava Rubin),魯賓當時的工作是戰略顧問(他擁有沃頓商學院的本科學位,不是哈斯商學院的學生)。林格爾曼回憶道:“很多同學都在創業。”她說,她和同學們組成了一個臨時的“匿名企業家”(entrepreneurs anonymous)小組,他們定期見面聚餐,提出想法,探討遇到的困難。她說:“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小組。我們從同學們的智慧中受益。他們找出我們想法中的漏洞,並把我們介紹給客戶和支持者。”2008年1月,三個人成立了電影工作者募資平臺Indiegogo。哈斯商學院創業學教授約翰•丹納(John Danner)曾是幾位創始人的授課教師,在他們創業初期給予過建議。他說,林格爾曼和謝爾是商界的絕配。“他們互相補充:謝爾思維嚴謹、善於分析,達妮很能鼓舞人心、溝通能力強,”他說,“他們罕見地將堅韌不拔與靈活自如結合在一起。”丹納補充道:“隨著人們越來越願意在網上捐款和從事其他形式的價值交換活動,Indiegogo可能將成長為一家規模可觀的公司。”哈斯商學院萊斯特創業中心(Lester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執行主任安德烈•馬奎斯(Andre Marquis)稱,哈斯商學院的許多MBA學生都使用該平臺為自己的初創公司募資。他補充說,林格爾曼尤其是女性企業家的勵志榜樣。“商學院的男女比例不是五五開。擁有達妮這樣一位充滿活力的楷模,是很棒的事。”早在白手起家的創業初期,幾位創始人就曾計劃踏入電影之外的領域。但謝爾稱,首要的是傳播眾籌理念。他說:“一個主要的障礙是,眾籌和在線募資屬於新概念。人們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它、信任它。”在創業過程中,他們掌握了關於在網上如何募資最有效的重要經驗。例如,故事的引人入勝就很重要。Indiegogo上的活動創建者(即Indiegogo的用戶)被鼓勵為他們的請求附上一段簡短、生動的視頻,從個人層面上與潛在的捐款者發生聯系。幾位創始人還發現,募資者會通過新穎的方式提供“好處”,為潛在捐款者創造價值。例如,電影工作者吸引人們慷慨解囊,報答是將他們的名字列入片尾字幕。雄心勃勃的企業家則發放商品樣品、品牌T恤,或邀請捐款者出席品牌發布會。. . .Indiegogo如今擁有55名員工,總部位於舊金山。2012年,他們獲得了1500萬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Insight Ventures和Khosla Ventures,這也是眾籌公司歷來最大的一筆融資。更早的時候,在2011年9月,該公司宣佈獲得150萬美元的種子融資,領投者為Metamorphic Ventures、MHS Capital以及Zynga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舍特勒(Steve Schoettler)。林格爾曼稱,Indiegogo終將實現盈利,但目前她的著眼點是全球發展。“錢這種東西從來都不是推動力,”她說,“我們關註的是解決這一重大問題。”譯者/徐天辰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577首例!募資後做不出來鬧上法院,但 Kickstarter 能置身事外?
http://techorange.com/2013/01/25/kickstarter-lawsuit-neil-singh/
[ 數字與動態 ]於 2013-01-25 12:01:55 發布Tags :KickStarter、群眾募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大概沒有人能像 Seth Quest 一樣體會得那麼深切。- 獲得 $ 3 萬 5,000 美金的計畫做不出來,支持者提告
時間拉回至 2011 年 3 月,設計師 Seth Quest 和他的夥伴 Juan Cespedes 設計了一款名為 Hanfree 的 iPad 腳架,讓使用者無論用什麼姿勢都能夠自在的操作 iPad。和許多懷抱夢想的設計師一樣,他們拍攝了一支短片,擬好了回饋給支持者的方案,然後把計畫放上募資平台 Kickstarter。事情到這裡進行的很順利,Quest 最後募集到了 $3 萬 5,000 元美金 ,遠超過原本計畫的 $1 萬 5,000 元美金。千算萬算,但是他算不到最後產品竟無法量產,終告失敗;而且他更算不到,在 2012 年 5 月, 440 位支持者裡面有位律師 Neil Singh ,在遲遲沒拿到他所承諾的退款後,堅決地在亞利桑那州地方法院向他提出告訴。由於 Quest 並沒有成立公司,法院判決他個人必須償還所募集的款項,最後 Quest 因為無力償還而宣告破產。縱使 Hanfree 的支持者裡有人覺得 Neil Singh 的做法太過極端,他們相信 Quest 會想辦法完成這個計畫,或至少有誠意慢慢償還這筆錢,但是這位住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律師有他的看法。- 談不上「投資」,支持者只是單純想「訂購」
在與《Crowdfund Insider》 的對談裡,Singh 提到自己不過就是有一天想要找個 iPad 的腳架,在網路上逛著逛著就在 Kickstarter 上找到了 Hanfree ,在此之前他對 Kickstarter 並不了解,而看了影片裡很炫的 Hanfree 和 Quest 在回饋方案裡提到的「出資 $50 元美金,你將得到一個Hanfree」這個敘述後,Singh 認為這個價錢買一個腳架很划算,就加入了這個計畫。(事實上,後來 Quest 又加上了運費,所以一個要價變成 $70 元美金,這點也讓 Singh 大為光火,從他得到的資料看來,產品根本沒有完成,他認為 Quest 此舉無疑是以運費為名,來籌措更多資金。)也就是說, Singh 從來不覺得他是在「投資」,而是在「訂購」。此外,對於因為他的提告而使得 Quest 破產的這個說法,他也提出辯駁,他只是想要回他那 $ 70 元美金,Quest 的破產是因為除了全部支持者的欠款外,他還積欠許多卡債的關係,當初的那筆募集到的 $3 萬 5,000 元美金也都花在生產合約裡了。Singh 覺得,如果當初計畫的描述裡有提到承諾可能無法兌現,那還比較能接受。- 儘管禁止模擬未完成的產品,但要抽成的 Kickstarter 真能完全置身事外?
整件事情裡 Kickstarter 的立場呢?畢竟每個成功的募資計畫,Kickstarter 都會收取 5% 的費用,無論計畫最終有沒有把產品送到支持者手中。2012 年 9 月,其創辦人發表了「Kickstarter 不是商店」的聲明,文中提到一些每位計畫發起人應該遵守的新守則,諸如計畫的風險性以及挑戰性的揭露,告知支持者他們並不是在購買一個已經完成的成品,接著說明完成這項商品需要克服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且該團隊該如何來克服這項挑戰。另外,也限制新開發的硬體產品不該承諾給予支持者一個以上的數量。還有任何產品的使用情境模擬將被禁止,像Quest 的影片裡 Hanfree 以成品的姿態出現會讓支持者以為產品已經完成。產品實際開發到什麼程度,就只能呈獻出該原型。但事實上, Kickstarter 還是只把問題留給計畫發起者跟支持者,仔細看條款可以發現這段敘述:「作為一個計畫發起人,在 Kickstarter 上發起一個募資活動,你將給予大眾和你建立契約的機會。而作為一個計畫支持者,你接受發起者的條件,則發起者與支持者間的契約關係便成立,Kickstarter 並不存在於這個協議裡面,所有的交易均限於使用者之間。」- 募資網站退款規範應更完整,發起人安排計畫也該實際一點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這類群眾募資網站越來熱門,也孕育出許多讓人驚艷的案例,像是《TO》報導過的重力燈、OUYA、Pebble 等等。但是,當計畫發展不盡人意時,類似退款等等後續處理問題還是需要一個完整的規範,Singh 對 Quest 的提告是 Kickstarter 上的第一樁,但很有可能也不會是最後一樁。群眾募資網站雖然提供了一個實現夢想的捷徑(相對於過去籌措資金的有限管道來說),但發起者必須更嚴肅的把計畫當成長久的事業來經營。畢竟許多擁有絕妙點子的設計者,在成本計算等等營運上的考量,一竅不通。Singh 就提到, Quest 在一開始就沒有好好規劃每一個步驟,他覺得與其說詐騙,不如說 Quest 是愚蠢。當募資成功後, Quest 才開始和中國、新加坡、洛杉磯等地的生產廠商談合約,但由於廠商在 Kickstarter 上知道他手裡有多少預算,整個談判過程已經處於劣勢;而團隊裡面竟有人以持有設計檔案為要脅,獅子大開口要求一半以上的利潤,分崩離析的團隊最後也無法取得外部的資金挹注,無以為繼。Quest 現在飽受高血壓以及失眠的折磨,搬到哥斯大黎加的他只希望能夠早日走出這段人生低潮,而且他得到一段寶貴的經驗:「想到一個好點子、設計出一個很棒的產品,與最後生產出成品是有一段很大的差距的。」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