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日燦看併購/茂矽 辛苦求變一場空

黃日燦看併購/茂矽 辛苦求變一場空
台灣茂矽電子成立於1987年,是由原先於1983年在矽谷創設美國茂矽的團隊主導,乃台灣第一代的IC設計公司。
1990年代初,台灣茂矽合併了美國茂矽和另一IC設計業者華智。早期,茂矽設計的DRAM產品全部委由日本沖電氣代工生產,但在1993年後茂矽自建6吋晶圓廠,並與德國西門子進行技術合作,開始跨足DRAM製造。
1994年太電財務長胡洪九出任茂矽董事長,成為茂矽多年來的總舵手。1995年茂矽股票在台灣證交所掛牌上市。
1996年,茂矽與西門子以62%和38%的持股比例,合資新台幣450億元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茂德科技,使用西門子製程技術量產DRAM晶圓,產能則由兩大股東分享。西門子半導體部門後於1998年分拆成為英飛凌。
1999年,茂德股票也在台灣證交所掛牌上市。
推動集團化策略
從1997年起茂矽開始推動集團化策略,希望能進行垂直整合。首先,茂矽與矽品精密以45%及30%的持股比例,集資100億元成立南茂科技,興建封裝測試工廠以提供集團內中游封裝測試服務。
其後,茂矽又於1998年與記憶體模組廠商雙隆聯盟,取得記憶體模組公司勤茂科技48%股權,結合雙隆的通路及人員,期能發揮下游通路的效果。
約在同時,茂矽也在美國收購了數家邏輯、類比、無線通訊、網路等IC設計公司,包括新日鐵集團旗下位於美國矽谷的聯合記憶體公司(UMI),冀求獲得先進IC設計技術。茂矽更把旗下6吋晶圓廠改建成專業代工廠,並規劃把自己轉變成上游記憶體設計公司,負責整個集團未來的研發工作,期能藉由自行設計的IC填滿6吋晶圓廠的產能。
就在茂矽集團上、中、下游連貫的記憶體版圖成型之際,1999年下半年卻傳出茂矽與勤茂因經營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的消息,茂矽隨即出清所有勤茂股份,轉而與南榮合資成立茂榮科技專攻記憶體模組開發。
朝向IC設計發展
為了填補撤資勤茂後所缺少的下游行銷通路,茂矽接著收購了通路商大騰電子25%股權,建立策略聯盟,部署行銷網絡。
2000年底時,茂矽也開始推動南茂科技海外上市,把手中所持45.43%的南茂股份挹注到新成立的百慕達南茂,當時市價約達132億元,然後再讓百慕達南茂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開啟嶄新籌資管道。
其後,南茂科技轉型為LCD驅動IC封測廠商,並進軍感測元件封測及模組領域,頗獲國際法人青睞而大幅加碼,成為茂矽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
在千禧年前的兩三年間,茂矽繼續積極朝產業上游的IC設計發展,總共轉投資了17家IC設計公司,寄望這些子公司將來成功掛牌上市,茂矽就能坐享投資收益。
可惜,2001年起DRAM產業景氣逆轉,茂矽及轉投資的IC設計公司營運陷入困境,以致茂矽在2001年及2002年合計虧損了約300億元,茂矽財務吃緊的傳聞不脛而走。
2002年間茂矽幾次釋股募資計畫均因市場反應不佳而告吹,只有一次勉強募得40億元,窘狀百出。
雪上加霜的是,茂矽與茂德的另一大股東英飛凌也於2002年爆激烈衝突,導火線是茂矽大量質押茂德股票進行高度財務槓桿操作,增加了茂德經營大權旁落他人的風險,且依股東協議約定質押股票部分不具產能分配權。
英飛凌要求茂矽降低質押或提高持股,否則即應重議產能分配比率。雙方戰火不斷升高,2002年10月英飛凌斷然通知茂矽終止雙方股東協議,繼又宣布終止與茂德的技術授權合約,並擬停止購買茂德產製的晶圓。
茂矽也不甘示弱,一方面向法院提起聲請假處分及其他訴訟行動,另一方面在市場上大事蒐購茂德股份及委託書,俾在2003年1月的茂德股東會改選董監時鞏固經營主導權。
力保茂德經營權
股東會當天,雙方纏鬥長達12個小時,最後茂矽獲選茂德9席董事中的6席,得以保住茂德的經營權。
會後,英飛凌決定轉與南亞科技合作,同時陸續出脫茂德股份,至2003年9月初全數處分完畢。
茂德為了避免斷炊,趕緊先與英飛凌競爭對手爾必達簽訂為期半年的策略聯盟備忘錄,後來因無法與爾必達就合作模式及利益分配達成共識,又找上南韓的海力士於2005年1月簽訂技術移轉合約。
此外,茂德也與英飛凌在2004年10月達成和解,宣布支付1.56億美元權利金繼續使用英飛凌製程技術。
在茂矽與英飛凌對峙爭戰的同時,茂矽也面臨嚴重財務危機,數筆鉅額公司債即將到期無現金清償,以致股價大跌,股票也被打入全額交割股,甚至還因財報未按規定於2003年5月出爐,股票慘遭暫停交易半年,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上,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2013/05/29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黃日燦看併購/茂矽 辛苦求變一場空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930610.shtml#ixzz2UjVymDHs
Power By udn.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光泉-家族分家

看到黃律師寫到光泉分家的文章, 也在網路上找了相關文章... 黃日燦看併購/光泉家族 走到分道揚鑣 【經濟日報╱黃日燦】 2012.08.02 03:18 am 光泉第一代創始人汪水泉發跡於台北市迪化街城隍廟口,1956年成立光泉牧場,以自產自銷鮮乳起家。1974年光泉牧場改組成股份有限公司,由汪家第二代三兄弟分工合作,長子汪金來執掌生產製造,次子汪來金主持財務,三子汪圳泉則負責業務推展。由於汪家重視家族團結,因此光泉集團旗下的光泉牧場、萊爾富、光泉食品及光泉生技,都由三兄弟每房各占三分之一股權。 後來,因為汪金來和汪來金去世,他們兩房的股權分別由汪金來長子汪賜發和汪來金長子汪林祥領銜代表。第二代的汪圳泉擔任光泉食品董事長和光泉牧場總經理,第三代的汪賜發擔任光泉牧場董事長,另一位第三代的汪林祥則擔任萊爾富董事長,形成叔侄共治的局面。雖然各房股權相當,但基於家族輩分倫理的關係,叔叔輩的汪圳泉在集團經營上享有較大的發言權。 兩代經營理念歧異 不過,叔侄三人長年來對萊爾富的經營理念看法歧異。叔叔汪圳泉站在光泉集團製造業的本位,認為萊爾富通路應該優先為集團產品服務,並反對萊爾富公開發行;兩位侄子汪錫發和汪林祥則看好通路的價值,認為萊爾富應該以消費者為尊,提供最佳產品服務並積極對外拓展據點。 2001年萊爾富首度轉虧為盈,汪圳泉卻無預警地在集團春酒宴會上宣布一批「空降部隊」名單進駐萊爾富,試圖掌握萊爾富經營權,引起汪賜發和汪林祥的不滿和抵制。2003年6月20日,汪圳泉突然以萊爾富債權人身分向台北地方法院提出萊爾富破產聲請,使得光泉家族叔侄的矛盾衝突白熱化,不但引起社會矚目,更讓萊爾富的加盟店、供應商和消費者擔心不已。 萊爾富成立於1989年,因汪圳泉反對公司對外公開發行,資本額一直維持新台幣1.98億元,低於當時強制公開發行門檻的2億元。當萊爾富有資金需求時,就向股東汪圳泉、汪賜發與汪林祥或集團龍頭光泉牧場借款支應。長年累積後,萊爾富資本額不足2億元,負債卻逾28億元,表面上確有資產不足以償債之虞,符合破產聲請的法定要件。 以債作股緊急增資 公司法在2001年11月修正廢除強制公開發行制度後,即使公司資本額超過2億元也無需公開發行。有鑒於此,萊爾富於2003年6月13日召開的董事會,即已提案以增資方式調整改善公司資本結構,但因汪圳泉缺席,其他董事並未強行通過增資提...

張榮發遺囑_長榮集團接班爭議..大房. 二房..

集團聲明 透露家族不滿 但稍晚長榮集團透過LINE回應媒體表示,「對張國煒個人逕行片面宣布升任長榮集團總裁…並將私密遺囑內容公諸於世,殊屬遺憾」。記者進一步詢問是否為大房長子張國華授意,集團並未否認,間接證實。 長榮航空昨天下午發布內部公告,內文指「奉總裁遺囑,自二○一六年二月十八日起,原長榮集團副總裁張國煒,職務升任為長榮集團總裁兼任長榮航空董事長,管理全集團國內外各公司一切事務。」 存款股票不動產 都給張國煒 晚間七時左右,媒體更曝光一份張榮發於二○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親筆寫下的遺囑,部分曝光的內文寫道「本人之存款及股票,全部由四子張國煒單獨繼承;不動產全部由四子張國煒單獨繼承」。 遺囑要眾子女和睦相處 並於遺囑最後提到,「願眾子女皆能和睦相處、互相照顧」;「百年之後的未來接班人為:四子張國煒接任集團總裁」。 囑副總裁們輔佐順利接任 張榮發並指定集團副總裁柯麗卿等四人擔任遺囑執行人。「所有副總裁們要一起共同協助,讓四子張國煒能順利接任集團總裁。」 遺囑二○一四年十二月立的 記者晚間致電長榮集團求證,長榮集團並未正式發布新聞稿,只透過LINE回應,指張榮發確實在二○一四年十二月立有遺囑,指定由張國煒擔任集團總裁;唯其他繼承人現仍在協商,希望要秉持公司治理原則,經營各公司,以確保集團永續經營,並會於完成相關程序後再對外說明。 集團:其他繼承人還在協商 長榮集團於回應中指出,對張國煒個人逕行片面宣布升任長榮集團總裁兼任長榮航空董事長乙事,並將私密遺囑內容公諸於世,殊屬遺憾。 對於集團回應為何使用「遺憾」等措辭,長榮集團發言人聶國維僅說,「其他繼承人還在協商」,不願進一步解釋。 長榮接班安排…早有預兆 2016-02-19 02:15 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遺囑昨(18)日曝光,由於張榮發後期皆由二房李玉美負責照料,兩人並於2014年登記結婚,與立遺囑的時間點吻合。 時間倒帶回到2014年中,大房張林金枝2013年離世後,平日生活起居由李玉美負責照料,張榮發於是召集子女宣布,決定將李玉美扶正,雙方後來辦理戶政登記結婚。 對照長榮集團昨天證實,張榮發確實於2014年12月...

荷商艾司摩爾(ASML)收購漢民_瑞信總經理邱慧平疑涉內線交易

想起以前在投資銀行工作時, 常常也會有還到內線的情形 常想買股票, 又不敢....我還是有職業道德而且膽小的人 但每次同事又換高級進口新車時,  總忍不住覺得每個人"心中的那條線"標準"不太一樣.. --------------------------------------------------------------------------------------------------------------------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 8日電)委辦荷商艾司摩爾(ASML)收購上櫃公司漢民微測案的瑞士信貸總經理邱慧平疑涉內線交易,瑞士信貸表示,不回應此事。邱慧平的職位是否將遭撤換,仍不得而知。 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接獲檢舉指出, ASML在民國104年間,欲收購漢民微測公司, 委一家財顧公司洽談; 但財顧公司的邱姓女子卻在105年5月24日至6月15日間,陸續以家人為人頭買進漢民微測股票,涉嫌違反證交法的內線交易罪,初估擬制性獲利逾2100萬元。 檢方漏夜偵訊後,今天凌晨依違反證券交易法,諭令邱慧平以新台幣500萬元交保; 邱的丈夫許耀仁則被檢察官諭令600萬元交保,2人均限制出境出海。 針對邱慧平疑涉內線交易,瑞士信貸表示,不回應此事。邱慧平的台灣區總經理職位是否將遭撤換,仍不得而知。1060308 邱慧平薪高又聰慧 為何要冒險? 分享 留言 列印 A- A+ 2017-03-08 10:03中央社 台北 8日電 瑞士信貸台灣區總經理邱慧平。 報系資料照 瑞信總經理邱慧平疑涉內線交易,台北地檢署以新台幣500萬交保,震驚各界,業界傳出邱慧平年薪至少新台幣千萬起跳,甚至可能高達3千萬,不敢相信為何要冒險? 委辦荷商艾司摩爾(ASML)收購上櫃公司漢民微測案的瑞信總經理邱慧平疑涉內線交易,檢調前往搜索約談。台北地檢署複訊後,依違反證券交易法,諭令邱慧平以新台幣500萬交保,震驚外資金融圈。 不願具名的國內券商分析師坦言,昨日看到消息相當意外,邱慧平人真的美,若以外資圈台灣區總經理職位推算,年薪上看新台幣1千萬到2千萬元,薪水這麼高實在沒有必要這樣做。 外資圈更透露,曾與邱慧平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