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燦看併購/冠捷攜手飛利浦 腳踏兩船奏捷
|
| ||
冠捷科技前身為創立於1976年的台灣艾德蒙,早期為映像管電視機產銷大廠。1990年時,由於美國對台灣電視機課徵高額傾銷稅的衝擊,艾德蒙只好裁撤電視機業務,轉進大陸福建生產電腦顯示器,成為福建第一家資訊產品製造商,當時主要股東有台灣潘氏集團和印尼林氏集團,實際營運則由總裁宣建生操盤主導。宣建生的出身背景略帶傳奇性。他是在中國大陸出生的「黑五類」,1960年才以探親名義輾轉來台,讀完高中及大學後再赴美深造。媒體因此戲稱他是「喝中國共產主義奶水長大,在台灣三民主義下成長,受美國資本主義教育洗禮」。
陸資入股 躍居產業龍頭 由於身受中、台、美三地的教育與企業經歷,宣建生在這三個地方都建立了相當深厚的人脈資源,再加上他對產業及市場的敏銳觀察,讓宣建生成為率領冠捷開疆闢土的不二人選。 1999年冠捷於香港及新加坡兩地順利同時掛牌上市,取得資本市場的高度肯定,也建立了未來進一步籌資的暢通管道。2003年8月,冠捷引進上游面板大廠的大陸京東方集團,以0.5億港幣從幾個大股東買入26.36%持股,成為冠捷最大股東,也確保了冠捷穩定的面板供應來源。至2004年時,冠捷已躍為全球顯示器產業龍頭,市占率達全球23%。 2004年底,冠捷大動作收購了荷蘭飛利浦全部無品牌的顯示器代工事業以及北美和亞洲的若干品牌生產業務,並發行相當於3.5億美元的新股和可轉換公司債給飛利浦作為取得資產的對價。 這項併購交易完成後,飛利浦立即擁有冠捷15%股權,成為冠捷第二大股東,將來可轉債若全部轉換為股份,飛利浦持股將提高到30%,可望成為冠捷最大股東。 擴大合作 獨家商標授權 當時,飛利浦與冠捷也曾探討了一併承接品牌業務的可能性,但冠捷幾經思量,決定穩紮穩打,先從接手代工切入,日後再作進一步打算。2008年7月,飛利浦宣布與冠捷達成品牌授權協議,讓冠捷擁有為期5年的獨家商標授權,可在電腦顯示器產品上使用飛利浦的商標,雙方合作關係從顯示器代工開始延伸到品牌。 2010年9月,飛利浦與冠捷又簽訂了一份5年期的商標許可協議,授予冠捷在中國銷售飛利浦彩色液晶電視機的商標權利,按年繳付許可使用費。這項商標授權讓冠捷從全球最大顯示器代工廠,更進一步逐漸跨入液晶電視品牌經營的領域。 飛利浦是荷蘭歷史悠久的跨國電子集團。2001年前飛利浦業務包羅萬象,小從燈泡、熨斗、血壓計,大到面板、半導體等,產品鏈從上游到下游,一應俱全。面對日新月異的全球競爭環境,飛利浦高層決定改弦易轍,調整體質,重新聚焦核心實力,把飛利浦定位為終端的品牌廠和生活時尚的領導者。 2004年起,飛利浦將集團數十個部門縮減整併成消費電子產品、醫療保健和照明三大事業群,同時陸續出售了半導體、電子紙、行動顯示器、被動元件等非核心的部門。幾年之間,飛利浦集團大瘦身,脫胎換骨,令人一新耳目。 2011年,因全球景氣緊縮及消費需求趨緩等影響,飛利浦營運淨利暴跌,導致全球裁員數千人。同時,由於電視部門的連年鉅額虧損,飛利浦也斷然決定出售已有80年歷史的電視部門,並表示正與冠捷積極協商。惟因大環境變數太多,雙方談判陷入膠著,進展遲緩。 最後,峰迴路轉,飛利浦脫手策略稍微調整,改與冠捷於2011年11月簽約成立電視合資事業,由冠捷持股七成,而飛利浦則持股三成。 代工+品牌 統籌全球業務 這個新合資事業TP Vision接收了飛利浦分割出來的電視部門,結合飛利浦的電視設計創新能力與冠捷的製造規模及卓越營運能力,統籌全球飛利浦電視業務。2012年4月,TP Vision開始營運,推出掛上飛利浦品牌商標的智慧電視。2012年6月,TP Vision更宣布與韓國樂金電子成立「智能電視聯盟」,建立互動式內容提供消費者欣賞。憑藉飛利浦電視原有的基礎,TP Vision已成為全球酒店電視市場的領先企業,惟未來整體發展前景如何,尚難預測。 冠捷從產銷電視機起家,後來轉進電腦顯示器代工,經過一系列合縱連橫的併購交易,迭創佳績,在收編飛利浦顯示器代工事業部門後,穩居世界顯示器代工龍頭地位。接著,冠捷在近年與飛利浦擴大合作聯盟,跨足液晶電視品牌領域,更是經營策略上的一大轉折,意義頗為重大。 當其他很多企業如華碩、宏碁等紛紛分割代工與品牌業務之際,冠捷反其道而行之,耐人尋味。以往,冠捷靠「獨沽一味」的專注顯示器代工而致勝,現今卻「腳踏兩船」地分兵代工與品牌,進而兼攻顯示器與液晶電視,可說是「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的最佳寫照。 台灣企業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只能各自選擇方向往前邁進,至於誰對誰錯,日後才會見真章,這也是台灣企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2012/08/16 經濟日報】
|
全文網址: 黃日燦看併購/冠捷攜手飛利浦 腳踏兩船奏捷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298054.shtml#ixzz23eEzXnRu
Power By udn.com
留言